在大众的印象里,华人血统一般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及欧美部分发达国家。
比如,处于“汉字文化圈”的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还有上世纪因为“淘金热”而涌入大量华人的美国、英国等。
但据调查显示,华人的分布范围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广,毫不夸张地说,几乎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这不,在远离中国首都1万多公里的非洲大陆上,就拥有一支华人血脉,他们和中国的渊源可以追索到多年前。
虽然对于大多数国人和华裔而言,这里是遥远的、陌生的。但这并不影响当地人们对中国的感情。余年以来,他们始终没有忘根,对外都自称是中国的后裔,并以拥有华人的血统为荣。
他们居住的地方位于肯尼亚的拉穆岛,那里风景秀美,被世人称为“世外桃源”。据说,前首富比尔·盖茨为了欣赏拉穆岛的日落,特意在岛的对面买了块地来建住宅。
拉穆岛虽然不如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桑给巴岛等地方那么有名气,但这里却是非洲代表性文化——斯瓦西里文化的发源地。
而多年前与中国的一次结缘,又为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一层深厚的积淀。现如今,岛上的拉穆镇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说到与中国的这次结缘,十分具有戏剧性。
1
多年前,明朝郑和7次下西洋,据传他们的商船就曾抵达过非洲的东海岸。不幸的是,其中一艘商船因风暴沉没,船上的中国水手为了活命,不得不爬上距离自己最近的拉穆群岛(帕泰岛)。
在修养整顿期间,水手们逐渐与当地人产生了感情,便留在此地定居,繁衍生息。当地随处可见的青花瓷瓷器,就是有力的证据。
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拉穆群岛也曾居住过阿拉伯人,那些瓷器可能是满世界跑的阿拉伯商人带来的;而且岛上90%的居民都信奉穆斯林,这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并不相符。
不过,这些年随着交通的发达和考古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华人记者、考古队、游客等来到拉穆岛考察、调研和游览。
年,央视发布了一个名为《拉穆镇上的中国瓷器》的视频,视频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及家中的装饰,跟中国十分的相似,看起来倍感亲切;除此外,当地博物馆里陈列的青花瓷器也是中国传统的样式。
年,中国、美国及肯尼亚当地的专家,共同组建了一支考古队来探索这座神秘的小岛,最终,他们在曼达岛发现了3具具有亚洲人DNA的遗骸,并证实其中一人大约生活在明朝,从时间上推算应该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的。
不仅如此,考古队还发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陶瓷、中国料珠、明永乐通宝钱币等。
●考古队在遗址现场进行发掘工作来源:新华社种种迹象表明,拉穆岛上的部分居民确实是中国人的后代。
其实,早在年左右的时候,驻肯尼亚的中国大使馆就曾组织过一场自愿的DNA检测活动(非官方),来探究拉穆岛上的人是不是中国人的后代。虽然他们有些人皮肤黝黑,但结果显示,他们的确具有华人血统。
这些自愿参与检测的拉穆岛人,大多保留着中国的姓氏,有些居民家中至今还存有明朝时期的中国瓷器。
巴拉卡·谢就是其中一位。她说,在帕泰岛(拉穆群岛的其中一个小岛)那些被称为“瓦上家”的人,就是明朝水手的后代。
●巴拉卡·谢来源:中国新闻而“瓦上”在当地斯瓦西里语的含义是“从上家来的人”,是当地人对中国水手的专有称呼。如今,巴拉卡·谢的女儿夏瑞,在中国大使馆的帮助下,已经回到中国工作和生活。
岛上的居民,也为自己血液中流淌着华人的DNA而深感自豪。
2
虽然国人对这个小岛并不了解,但中国政府却始终没有忘记他们。
自驻肯尼亚的中国大使馆,证明当地部分人有华人的血统以来,官方媒体就曾多次来此报道和宣传,为小岛增加知名度。
随后,政府又派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基建人才前往小岛,帮助他们建设港口(拉穆港1-3号泊位),希望通过海运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该港口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建)承建,建设目标是帮助肯尼亚打造国内第二大港。
“基建狂魔”果然不是白叫的!
中国基建队的到来,无疑会加快小岛的发展。正如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穆扎楞多·基本嘉,在采访时说的那样:
“现在有很多中国人在肯尼亚搞基础设施建设。肯尼亚人以为中国现在才开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uliqiduna.com/blqddt/1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