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生》共生共存:当代纤维艺术的一个案例研究文/刘文良潘泺宇引言年1月16日,“从洛桑到北京”第十一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全球开幕,对比往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第十一届展览呈现出新面貌。此次纤维艺术双年展以“共生共存”为主题,以线上“云”展览的形式为全球观众展现。对于“从洛桑到北京”这一系列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来说,首次的线上“云”展览无疑是这个学术平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纤维艺术展事之一,展览形式的变迁赋予展陈新的面貌,其中的作品风格也变得更加多元。纤维艺术的创作逐渐形成领域交织、学科交叉的特点,双年展的发展格局也逐渐变得大众化与国际化。一、从传统纺织工业到新材料新业态的探索与实践美国费城艺术大学纤维编织系教授李美京(Mi-KyoungLee)创作的纤维艺术作品《共生》(图1),一举夺得第十一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金奖。《共生》是一个大构造的纤维艺术作品,纤维那自然、狂野以及升腾的力量感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内心,引导着人们反思当今社会的物质性与复杂性。李美京是费城艺术大学工艺与材料系主任、纤维与纺织专业负责人,其所在的费城是一座老牌工业城市,在工业革命之前就以纤维和纺织工业而闻名。一座因纤维而生的城市,经历纺织工业的衰落之后,如何在当代再因纤维重获活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费城在年建市后不久,纺织制造业就开始发展,并成为该市的主要工业之一。年,英国著名拓荒者和作家威廉·佩恩(WilliamPenn)指出“非常好的德国亚麻布是在费城日耳曼敦生产的”[1]。18世纪晚期,费城的纺织工厂开始尝试用机器生产纺织品,虽然大规模机械化纺织制造的尝试基本宣告失败,但费城纺织厂的数目在19世纪初却激增,主要是因为许多具有纺织生产专业知识的欧洲移民在该地区定居并建立工厂。通过数据表1,我们可以发现19世纪费城的纺织工业迅速崛起,服装和纺织工人的人数都突破了万人次。纺织一直是费城最重要的工业部门,这使其成为美国纺织工业的中心。其中,曼妮杨克的棉纺织、基斯顿的针织、豪斯特曼公司的丝织等都是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柱。年费城纺织工业生产了价值万美元的毛纺织品,价值万美元的地毯,万美元的针织品,万美元的精纺毛织品,万美元的丝织品[2]。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费城是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这一时期,一批重要的机械工程师和发明家在许多行业开发了新的制造技术,尤其是纺织业。虽然手工编织和家庭纺织生产仍在继续,但工厂中的机器制造成为费城快速扩张的纺织工业的基础。费城在工业化进程中,其纺织业的真正优势在于拥有众多中小型专业公司。费城制造的纺织产品通常经过多站点流程,不同的公司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纺织纤维在一家工厂纺纱,在另一家工厂织布,在第三家工厂染色,在最后一家工厂加工。这种由小型专业纺织公司组成的互联网络是费城纺织工业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典型特征。费城的纺织工业在整个20世纪中叶一直保持强劲,但像该市的大部分工业部门一样,它在二战后显著衰落,原因来自于美国或世界其他地区低成本产品生产商的竞争以及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这导致费城大多数纺织厂在20世纪后半叶关闭或迁出该市。该行业在20世纪后期急剧衰落,是当时费城地区广泛地去工业化的一部分,许多工厂也将业务转移到了周边地区。到21世纪初,费城的纺织业主要由市场制造专门产品的小型公司组成。尽管总体而言,该行业的运营规模与20世纪初的庞大规模相比已经大幅缩水,但在年,仍然有大约家纺织品制造商在这座城市运营。这些公司包括位于Juniata为国防工业生产织物产品的Ehmke制造公司、专业运动服装制造商船屋体育公司、生产编织线和制服饰边的里士满港的Grip-Flex公司、生产工业防水布和帆布的汉弗莱斯纺织产品公司。这些公司和其他当地公司延续了费城悠久的纺织制造传统,足以证明费城流淌着纺织与纤维的血液。沃尔特·李希特(WalterLicht)是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在他看来,费城的各种产业中,纺织业发展得最早,他认为“工人密度和专业知识的显著交流是它幸存下来并表现如此出色的原因”[3]。费城是“信息的旋涡”,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门对门、商店对商店的交流,以及最终知识和专业知识共享机构的建立。费城纺织和科学学院于年建立东瀑布校区之前,费城纺织学校位于费城艺术博物馆内,看不到艺术和生产之间的区别。李希特说:“都一样,都是设计,都是技巧和工艺。保存工艺保存知识就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4]费城大学的前身就是费城纺织学校,费城大学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都有纺织方向的专业设置,如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材料技术、纺织工程与科学等。同时,费城艺术大学与天普大学等都有纤维纺织的培养方向。这些学校的艺术设计学院都是全美最古老抑或是最顶尖艺术院校之一。李美京本科毕业于韩国东亚大学,随后于费城艺术大学和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分别获得了书籍艺术和版画、纤维艺术两个硕士学位。李美京来到费城学习以后,认识到费城拥有着浓厚纺织纤维的历史以及纺织纤维的专业教育。基于这种卓越的条件,李美京开始在费城继续深造并留校任教,开始探索自己的纤维艺术之路。李美京举办了共计18场个人展览,参与过许多国内和国际演讲、策展、合作项目,包括亚利桑那州艺术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克兰布鲁克艺术博物馆、雷丁公共博物馆、彩绘新娘艺术中心、纽约和芝加哥沙发、韩国釜山大都会博物馆、法国EspacedeTisserands博物馆、韩国首尔国际纤维艺术博览会、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年第八届北京国际视觉艺术双年展以及芬兰费城艺术博物馆和Poikilo博物馆的展览等,并曾担任《全球艺术纺织品:韩国》(第一册)编辑,许多文章曾在韩、美两国报刊发布。她的作品自年一直由斯奈德曼艺术画廊在费城代理,并于和年荣获Lindback基金会授予的少数种族青年教师奖、费城新兴艺术家中心奖学金、林德巴克基金会以及费城艺术大学和韩国基金会为她的研究和策展项目授予的教师发展津贴,年加入美国费城新艺术家中心顾问委员会。表1.年与年费城各工业部门雇佣工人情况(信息来源:赫斯伯格主编《19世纪费城的工业、空间、家庭和群体经验》)“从年起,纤维艺术为当代艺术领域增添了许多令人惊奇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纤维艺术对于媒介的无限探索、传统和创新的手法,私人和公共空间展示的作品,使得这个艺术形式充满了无比的张力。”[5]李美京一直认为媒介的探索是纤维艺术发展的核心要素。回顾其早期的一些作品,不难发现,在学院派纯艺术教学理念的熏陶下,对比新材料带给人的冲击感,她更喜欢放慢脚步,用日常的视野,使用纤维本身最基本的丝、毛、棉等天然纤维作为创作的主要媒介,如“无题”系列作品(图2)。在城市建设开始将艺术和美作为目标的新时期,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直观显现。因为,它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同时还培育着公众的审美和创新精神,直接并显著影响着当今的城市精神面貌。[6]对比费城的传统艺术,纤维的介入,也将为费城的艺术体系增添一份精彩。费城作为美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代表,其在城区优化以及公共艺术领域的表现十分亮眼。20世纪之前,相较于欧洲,美国对于文化艺术事业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uliqiduna.com/blqdjp/13500.html